在全球贸易中,假冒商品通过进出口渠道流通已成为侵害品牌权益、扰乱市场秩序的顽疾。我国海关依托《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建立起 “备案 - 监控 - 查扣 - 处置” 的全链条保护机制,为权利人阻断假冒商品跨境流通提供关键支持,其核心措施可从四方面解析。
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分为 “主动保护” 与 “被动保护”,提前备案是享受主动保护的前提。权利人需向海关总署提交备案申请,提供商标注册证、专利证书等权利证明,明确保护商品的名称、规格及假冒识别要点。备案获批后(有效期 10 年,可续展),海关会将备案信息纳入全国海关监管系统,在进出口环节对相关商品主动开展风险排查,无需权利人每次申请即可启动监控,大幅提升保护效率。例如,某奢侈品品牌完成商标备案后,全国各口岸海关在查验进口箱包时,会自动比对商标样式、防伪标识,精准识别假冒商品。
海关通过 “风险分析 + 科技赋能” 实现精准监管。一方面,结合历史查获数据、行业风险信息,对高风险商品(如电子产品、化妆品、服装)、高风险国家 / 地区的进出口货物重点布控;另一方面,运用 AI 图像识别、区块链溯源等技术,在查验环节自动比对商品与备案信息,快速识别假冒特征(如商标模糊、工艺粗糙、防伪码无效)。此外,海关还会与电商平台、行业协会共享风险信息,针对 “蚂蚁搬家” 式小额邮寄、跨境电商包裹等新型渠道,强化精准拦截。一旦海关发现疑似假冒商品,会立即采取临时保护措施:通知权利人在 3 个工作日内确认是否侵权,若权利人主张侵权并提供担保,海关将依法扣留商品;若权利人未按时答复或不主张侵权,海关将放行货物。查扣后,海关会对商品进行调查,若确认侵权,将依法没收并销毁,或移交相关部门处理;若不构成侵权,则解除扣留并放行。这一流程既保障权利人权益,也避免不当扣留影响正常贸易。
提升保护效果的关键,权利人需积极配合海关工作:一是在备案时提供清晰的假冒识别指南(如正品与假冒的细节差异图、防伪验证方法),帮助海关人员快速甄别;二是在海关通知后及时响应,提供侵权鉴定意见及相关证据;三是对查获的假冒商品,配合海关追溯源头,协助打击制假售假链条。此外,权利人还可通过海关发布的统计数据,分析假冒商品的流通规律,调整备案商品范围与风险防控重点。
海关知识产权保护是阻断假冒商品进出口的核心防线。权利人通过提前备案、配合海关监控与查扣,可有效将假冒商品拦截在国门之外;同时,海关依托技术升级与机制优化,持续提升监管精准度,为品牌营造安全的跨境贸易环境。
依托海关知识产权保护由商标转让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