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作为企业的核心无形资产,一旦遭遇侵权,不仅会损害品牌声誉,还可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面对商标侵权行为,企业需秉持 “快速响应、证据先行、依法维权” 的原则,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企业需建立商标监测机制,通过定期检索商标局公告、关注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线下市场及社交媒体等渠道,及时发现疑似侵权行为。界定侵权需紧扣法律标准: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以及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伪造商标标识等行为,均属于侵权范畴。例如,某茶饮品牌发现市场上出现使用与其近似 logo、名称的 “山寨门店”,且销售同类产品,即可初步判定构成商标侵权。
证据是维权成功的核心,需确保其合法性、真实性和关联性。企业可通过以下方式固定证据:一是通过公证机构对侵权场景(如门店外观、商品包装、线上店铺页面)进行公证取证,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公证书;二是购买侵权商品并保留购物凭证(发票、订单截图),同时对商品进行封存;三是收集侵权方的宣传资料(广告、海报、社交媒体推文)、销售数据(销量、定价)等,证明侵权行为的规模及造成的影响。此外,需整理自身商标注册证、商标使用授权文件等,明确自身的权利主体地位。
若侵权行为情节较轻、侵权方态度积极,可优先选择协商解决。企业可向侵权方发送《律师函》,明确指出其侵权事实、法律依据及赔偿要求(如停止侵权、赔偿经济损失、公开道歉等),促使对方主动停止侵权并达成和解。协商过程中需签订书面《和解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及履行期限,避免后续纠纷。例如,某服装品牌发现小型网店销售印有其商标的仿品,通过律师函沟通后,对方迅速下架商品并赔偿合理损失,既高效解决问题,又节省了诉讼成本。
若协商无果,可向侵权行为发生地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原工商部门)投诉,请求行政处理。投诉时需提交书面投诉书、商标注册证、侵权证据等材料,监管部门会在法定期限内调查取证,若认定侵权成立,将责令侵权方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没收、销毁侵权商品及工具,并可处以罚款。行政处理的优势在于效率高、程序简便,能快速遏制侵权行为的扩散,尤其适合针对大规模线下侵权(如批发市场仿品销售)或电商平台侵权的维权。
对于情节严重的侵权行为(如侵权规模大、屡教不改、造成重大品牌损失),企业可通过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维护权益。民事诉讼中,可要求侵权方赔偿经济损失(包括维权合理开支),并申请法院下达禁令,禁止侵权行为继续;若侵权行为涉嫌犯罪(如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商标标识,情节严重),可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侵权方的刑事责任。司法诉讼虽周期较长,但具有强制执行力,能最大程度弥补企业损失,同时通过判决强化品牌保护的法律威慑力。
此外,企业在维权后还需总结经验,加强商标布局(如全类别注册、海外注册),并持续完善商标监测体系,从源头降低侵权风险,真正筑牢品牌的 “护城河”。
商标侵权的应对方法由商标转让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