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商标在海外市场面临侵权风险。当商标权人在海外遭遇侵权时,可借助一系列国际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是国际商标保护的基础条约,赋予成员国国民在其他成员国的国民待遇,确保商标权人在海外可平等寻求法律救济,且享有商标申请优先权,能及时阻止侵权商标注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则明确规定商标侵权的判定标准,如在相同商品上使用相同商标推定会导致混淆,类似商品上使用近似商标需考量混淆可能性,为各国国内法提供指引,商标权人可依据这些国际条约衡量侵权行为,要求当地司法机关依循国际准则裁判。
商标权人可向目标国海关申请商标备案,一旦发现侵权商品进出口,海关有权扣押。例如中国企业在欧盟海关备案商标后,若发现疑似侵权货物进入欧盟市场,海关依据备案信息可迅速采取行动,阻止侵权商品流通,从源头截断侵权链,降低侵权产品对市场的冲击。多数国家设有商标管理部门,如美国专利商标局、欧盟知识产权局等。商标权人发现侵权后,可提交侵权证据,包括侵权商标使用图片、销售渠道信息、产品样本等,向当地商标主管机构投诉。若证据确凿,主管机构可责令侵权方停止使用侵权商标,没收侵权标识,甚至处以罚款,像韩国商标主管部门在接到投诉后,会快速调查,若侵权成立,将依法严惩,高效制止侵权行为。
商标权人可在侵权行为发生地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侵权方承担停止侵权、赔偿损失、消除影响等责任。赔偿数额通常依据商标权人的实际损失,如销售额减少、品牌声誉受损导致的价值贬损,或侵权方的侵权获利确定。以瑞幸咖啡在泰国起诉 “山寨瑞幸” 为例,泰国中央知识产权和国际贸易法院判决被告撤销侵权商标、停止使用,并赔偿超 4600 万泰铢,折合人民币约 1000 万元,有力维护了瑞幸的商标权益。在部分国家,严重商标侵权构成刑事犯罪。例如法国,对于故意假冒他人商标且情节严重的行为,侵权人可能面临监禁和高额罚款。商标权人若掌握侵权方构成刑事犯罪的证据,可向当地检察机关报案,通过刑事诉讼追究侵权方法律责任,形成强大威慑,遏制侵权行为。
若商标权人与侵权方事先签订包含仲裁条款的合同,或事后达成仲裁协议,可将纠纷提交至国际知名仲裁机构,如国际商会仲裁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与调解中心。仲裁程序灵活、高效,裁决具有终局性,且在多数国家可得到承认与执行,能快速解决纠纷,降低维权成本与时间成本。商标权人可寻求中立第三方调解机构介入,如 WIPO 调解中心,在尊重双方意愿基础上,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调解过程保密,有助于维护双方商业关系,若调解成功,能以较低成本、友好方式解决纠纷,实现双赢。
海外商标侵权国际法律途径全解析由商标转让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