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获利怎么计算?法院采信哪些证据?
侵权获利怎么计算?法院采信哪些证据?由商标转让平台发布:
在商标侵权案件中,权利人主张侵权赔偿时,往往面临一个关键问题:如何计算侵权人的获利,以及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会采信哪些证据。根据我国《商标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赔偿数额,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实际损失难以确定的,可以按照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当侵权获利难以确定时,法院可适用法定赔偿。因此,准确计算侵权获利并提交有效证据,对权利人维权至关重要。
侵权获利的计算通常涉及多个因素的综合考量。侵权产品的销售数量是基础数据。权利人可以通过市场调查、购买侵权产品、查阅侵权人的销售记录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例如,某服装品牌发现一家厂商未经授权使用其注册商标生产并销售服装,权利人可通过公证购买、调取电商平台销售数据等方式,初步确定侵权产品的销售数量。其次,侵权产品的单位利润也是重要计算依据。单位利润可以是侵权产品的销售单价减去成本,但实践中侵权人往往不配合提供成本数据,此时法院可能参考同类产品的行业平均利润或侵权人自行宣传的利润率进行推定。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对侵权获利证据的采信标准较为严格。一般而言,以下几类证据具有较强的证明力:
第一,侵权人自行制作的财务账册、销售记录等内部文件。如果权利人能够通过证据保全或法院调查令获取侵权人的真实财务数据,这些材料往往成为计算侵权获利的最直接依据。例如,在“某知名白酒商标侵权案”中,法院依据从侵权人处查获的销售台账和银行流水,认定了侵权产品的销售数量和金额。
第二,第三方平台提供的销售数据。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侵权销售行为发生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这些平台通常保留有完整的销售记录,包括销售数量、价格、评价等信息。权利人可以通过公证购买、申请法院向平台调取数据等方式固定证据。法院一般会采信经过公证的电商平台销售数据,并结合侵权产品的利润率计算侵权获利。
第三,侵权人的宣传材料、网站内容等自行披露的信息。侵权人为推广产品,往往会在官网、宣传册等材料中披露销售数据、市场份额等信息。这些材料虽然可能带有一定夸大成分,但在缺乏其他证据的情况下,法院也可能酌情采信。例如,某侵权人在其官网宣称“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法院在综合考量后可能将其作为计算侵权获利的参考依据。
第四,行业报告、市场调研数据等第三方证据。当直接证据难以获取时,权利人可提交相关行业的市场分析报告、专家意见等,证明侵权产品在特定市场的销售情况和利润水平。这类证据虽然证明力相对较弱,但可以作为辅助证据帮助法院形成心证。
需要注意的是,法院在采信证据时会综合考虑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关联性。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可能不被采信,而未经过公证的网页截图、自行制作的统计表格等证据的证明力也相对有限。因此,建议权利人在取证时优先选择公证购买、证据保全等法律认可的方式。
在计算侵权获利时,还需注意侵权行为与获利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司法实践,法院通常只支持与侵权行为直接相关的获利部分。如果侵权人的获利中还包含其他合法经营所得,则需要通过合理方式予以区分。例如,侵权人同时经营多种产品,只有部分产品构成侵权,那么计算获利时就应当剔除非侵权产品的销售数据。
侵权持续时间和侵权情节也是法院考量的重要因素。长期的、大规模的侵权行往往会导致更高的侵权获利,法院在计算时可能会根据侵权时间适当调整计算基准。而恶意侵权、重复侵权等情节,虽然不影响侵权获利的具体计算,但可能成为法院在法定赔偿范围内酌定提高赔偿数额的理由。
从诉讼策略角度看,权利人在主张侵权获利赔偿时,应当尽可能全面地收集证据,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同时,也要注意举证责任的分配规则。根据《商标法》的相关规定,侵权人持有与侵权行为相关的账簿、资料而拒不提供的,人民法院可以参考权利人的主张和提供的证据确定赔偿数额。这一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权利人的举证负担,但权利人仍需提供初步证据证明侵权获利的存在。
侵权获利的计算是一个需要综合运用法律、会计、市场等多方面知识的过程。权利人既要准确理解法律规定的计算方法,又要善于运用各种取证手段获取有效证据。而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则会严格审查证据的三性,综合考虑案件具体情况,作出公平合理的判决。只有在证据充分、计算合理的情况下,权利人的维权主张才能得到法院的支持,从而有效打击商标侵权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品牌价值。
侵权获利怎么计算?法院采信哪些证据?由商标转让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