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移转过程中的侵权维护

商标移转过程中的侵权维护由商标转让平台发布:

在商标权流转的全周期中,移转环节因涉及权利主体变更、公示周期较长、法律关系复杂等特点,成为侵权行为的高发区。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商标行政裁决案件中,涉及移转期间侵权的案件占比达 18%,其中 “抢注使用”“混淆销售”“恶意异议” 等行为尤为突出。如何在商标移转的 “权利真空期” 构建有效防护网,不仅关乎企业财产权益,更影响市场秩序的稳定运行。
商标移转阶段的侵权行为呈现出明显的 “时间性” 与 “隐蔽性” 特征,需精准识别三类核心侵权形态。其一为 “抢注式侵权”,即在移转申请公示期内,第三方利用商标局审查间隙,抢注与移转商标近似的标识并投入使用。如 2023 年浙江某服装企业在转让 “浙纺” 商标期间,被同行抢注 “浙纺优选” 商标用于同类产品销售,导致消费者混淆,最终虽通过异议程序维权,但企业已损失近 300 万元订单。其二是 “持续使用侵权”,原商标权人在移转协议生效后,未按约定停止使用商标,或擅自扩大使用范围。典型案例为 2024 年北京某科技公司将 “星链” 商标转让后,仍继续授权关联企业使用该商标生产配件,新权利人通过诉讼才终止侵权行为。其三为 “流程干扰侵权”,侵权方以虚假材料提出商标移转异议、无效宣告,拖延移转进程,借机实施侵权行为。广东某食品企业在转让 “粤味鲜” 商标时,竟遭遇竞争对手以 “商标存在权属争议” 为由恶意提出异议,导致移转流程延误 6 个月,期间侵权方大量仿冒产品涌入市场。
商标移转期间的维权困境,本质上源于 “权利衔接断层” 与 “证据固定难题”。从时间维度看,商标移转从提交申请到核准公告需 2-4 个月,此阶段新权利人尚未获得完整商标权,原权利人因协议约定可能丧失维权动力,形成 “维权主体模糊” 的真空地带。司法实践中,约 35% 的移转侵权案件因 “主体不适格” 被法院驳回起诉,凸显权利过渡阶段的法律困境。从证据角度看,侵权行为多发生在电商平台、临时展销会等场景,侵权产品流通快、痕迹易消除,新权利人往往因 “未实际控制商标” 难以第一时间固定证据。此外,部分移转协议未明确约定 “过渡期维权责任”,导致原、新权利人互相推诿,错失维权良机。
构建 “事前预防 - 事中阻断 - 事后追责” 的全链条维权体系,是破解移转侵权难题的关键。事前预防需聚焦 “协议风控” 与 “权利排查”:移转协议中应明确约定过渡期(通常为移转申请日至核准日)的维权责任归属,建议由新权利人垫付维权费用,原权利人提供必要协助;同时,新权利人需在签约前通过商标查询系统排查近似商标、监测侵权线索,必要时可委托专业机构进行 “侵权风险评估”。事中阻断需善用 “行政 + 司法” 双路径:发现侵权后,新权利人可凭移转申请受理通知书,向商标局请求出具 “权利状态证明”,据此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快速制止侵权行为;若侵权规模较大,可在起诉前申请行为保全,如 2024 年江苏某机械企业在商标移转期间,通过法院裁定禁止侵权方销售仿冒产品,避免损失扩大。事后追责需注重 “赔偿与惩戒并重”,除主张经济损失赔偿外,还可要求侵权方在媒体上消除影响,同时将侵权信息纳入企业信用档案,形成长效震慑。
完善商标移转侵权的配套保障机制,还需从制度层面优化环境。一方面,建议商标局缩短移转审查周期,推行 “线上即时公示” 制度,将移转申请信息实时同步至全国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平台,压缩侵权方 “操作空间”;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可建立 “商标移转维权互助机制”,为企业提供证据固定、法律支持等公益服务。对企业而言,更需树立 “动态维权” 意识,即使在移转完成后,仍需持续监测商标使用情况,防范侵权行为 “死灰复燃”。
商标移转不仅是权利的变更,更是对品牌价值的守护。在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强化的今天,唯有将侵权防范嵌入移转全流程,通过精准识别风险、科学运用法律工具、完善配套机制,才能让商标权在流转中保持 “安全续航”,为企业发展筑牢知识产权屏障,也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注入稳定动能。

商标移转过程中的侵权维护由商标转让发布